(依旧是一篇写在QQ空间上的东西,写于 2025-7-19 12:20)
–
–
–
很长时间以来,我认为大众对于姜文有偏见和误解,这当然也许是受《太阳照常升起》《让子弹飞》等作品的影响,使得很多人都认为姜文的作品必然是带有各种隐喻的。他的作品就像洋葱,不断地剥开发现里面还有内容,又或者直接一点,像卷饼,总之卷起来的样子和内里的样子大相径庭,类似那种“你看到的不一定是你看到的”幻想。可我认为这样得观点不一定正确,甚至因为这些标签使得现在大家对姜文的作品的评价都带了几份偏见,我觉得这对姜文来说并不公平。当然,姜文在一些访谈里曾经提到,他并不介意大家对他的作品做各种各样的解读,他说他的作品一问世就不再属于他了。这当然是一种大艺术家的自谦,但我还是愿意为姜文、为他的作品说一些感受。
《你行!你上!》这部电影与《邪不压正》是一脉相承,只不过时隔7年还是能看到姜文对于这个世界的理解的改变。在这两部电影之前的所有作品,我是说,从他的第一部执导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一直到《一步之遥》,无论题材如何,其实表达的都是姜文对于这个世界的理解,过去的、现在的,和对未来的猜测,其实这样是无可厚非的,一个正值壮年的男人,他一定对这个世界,政治、历史、文化……有很多的想法,而姜文又是一个想法和角度都很多的人,他把想法融进电影,用他特有的戏谑和荒诞的表现形式来表达自己,也因此很多人开始进行解读,开始试图寻找隐喻。
但现在,姜文,他已经60岁了,按照那些访谈里他玩笑似的口气,他已经退休了。一个60岁的人,他拥有比大部分人都多的阅历,可他绝对不会再去关注世界了——已经看得够多了,所以他回归了家庭,回归了父子关系。这就是《邪不压正》和《你行!你上!》所表达的,那就是姜文对于父与子的见解。因此,每当看到有人观影时试图寻找饺子与醋,试图寻找各种隐喻,我会觉得这类人也许很懂电影,可不一定懂姜文。在《邪不压正》中,父与子更像是伪命题,寻找生父和为父报仇是故事的主线,彼时的姜文依旧还有对世界的探讨欲望,所以父与子的关系中间又夹杂着父子对于世界的联系和冲突,而到了《你行!你上!》中,世界这个课题逐渐模糊了,姜文似乎只想专心描写父与子:一个相信自己的儿子一定是有才华的父亲,一个热爱着钢琴被父亲不断激励着的儿子,以及背后的家庭:默默奉献的母亲、路过的各种“临时工”的钢琴老师、善良的邻居们。这些我认为是姜文在这个年纪他唯一想要表达的,那就是家庭。考虑到姜文有两个儿子,他与两个儿子朝夕相处亲密无间,我认为这个观点是正确的。
与此同时,我注意到这部电影与《邪不压正》相比有了更多的变化。光影美学不必多说,这一向是姜文擅长的,但他在这部电影里终于抛弃了前几作那种懒洋洋的暖色调,像是发黄的胶片的滤镜效果,在这部电影里所呈现出的颜色变化更多的,冷色调也有了,且更加艳丽。所以说,哪怕他已60岁了,他仍在学习和改变。
每个人解读电影都能找到不同的角度,这与每个观影者的经历有关,我觉得这无可厚非,我也不想绞尽脑汁去解读。这部电影很流畅,很正常,他是姜文表达自己情感的一个结果,作为观众,我尝试体会姜文的观点,尝试理解他的世界观,这就足以。